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跨境电商 资金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跨境电商 资金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一下,A股市场主力资金流出,外资流入,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A股市场近来外资持续流入,而主力资金持续流出,这不仅是股市多空双方的问题,而且是股市战略调整的问题。
A股的主力资金,长期在A股市场运作。股票仓位的数量比较多,股票的获利程度比较高。这就需要进行调仓行为,仓位多了,就要减少一部分仓位。获利多了,也会减少仓位。但中国市场对公募资金,私募资金的管理是有仓位限制的,他们并非永久的离开市场,大多数都是属于调仓换股或者短暂观望的状态之中。主力资金大多数都属于中长线的资金,这样就会特别关注政策导向。目前处在两会期间,政策导向尚不明确,一些资金会先离场观望,等待政策明确之后进行布局。所以中国股市往往会在两会后有一波行情,会出现一些热点板块,就是和大资金这些动作有关。
外资真正进入中国市场也就两年时间而已,他们的资金量也是很庞大的,主要也是中长线资金。但他们的持股数量不足以对市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地买入A股进入布局,他们目前基本上还处在布局阶段,当然需要不断的买股建仓,买股当然就会显示资金流入。国外大多数股市虽然处在牛市之中,处在赚钱相对安全的时期,但毕竟位置偏高,长远来看,利润空间有限。而A股无论从市盈率,国家经济发展前途上来看,都有相当大的优势,外资属于中长线大资金,他们不惧短线的波动,积极布局搏取未来更大的收益。
中国股***期处在底部区域,如果有机会出现一个牛市,那前途是不可***的。君不见中国的两次牛市,很多股票翻十几倍,几十倍都很普遍,这种回报在国外是很难出现的。
主力资金流出,而外资流入,这种现象只能说明阶段性不同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解读不同。
但是并不能说明后市是想还是跌,比如5月以来,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大幅流出,特别是大颗粒概念板块,同时北上资金净流入208亿(wind资讯截止5月26日数据),但是同时大盘仅仅微涨0.85% 。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拆分析就会发现,在市场整体涨幅有限的情况下,个别板块和个股冰火两重天,消费,医药等确定性行业估值大幅拔高,而同时科技概念调整明显。
显然,这不同机构投资者投资思路和理念差别极大,市场更加成熟,结构性机会更明显,强者恒强。
在当前市场中,具有话语权的资金大致可以分为公募基金,险资,私募和自营,监管资本,外资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
换言之,外资只是众多参与者的一部分,而主力资金则是所有机构投资者。
截止3月31日,外资持有市值仅占A股总市值约4%,占比较少,即他们对A股的影响并不大,投资神话了外资。
另外,外资的投资理念和国内其他资金不一样,更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回报率要求合理,不像国内机构动不动就想翻倍。
欧美国家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如在A股每年稳定的5%以上分红,外资相当满足。
外资持股周期更长,而且会一直坚持其投资理念,比如,从允许外资入场到现在,外资买入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这些年人家就没改变。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外资和国内资金对于现阶段市场的状态有几乎是完全相反的态度。不能简单说谁对谁错,毕竟都有各自拿得出手的理由。但在刀哥看来,外资笑到最后的可能性大,毕竟长期以来的“聪明资金”不是白叫的。
内资(包括机构资金和散户)普遍对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对于我国经济有诸多不利因素。比如中米贸易摩擦还悬在半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尚未过去、海外疫情倒灌引起二次爆发的担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中美关系越来越恶化有全面脱钩甚至战争的危险……再加上近期舆论的渲染,让人不担忧也难。所以造成了目前市场“里面的人不想走,外面的人不想来”的奇特格局。说到底是信心问题。
而在外资看来,中国的疫情控制水平领先于世界,复工复产进度远快于国外;而欧美的疫情也进入了平台期,或许并不如我们国内报道的那么严重;欧美国家的超大规模宽松不仅提振了欧美股市,货币的溢出效应也会波及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而我国迟迟不降低利率也给了美欧国家资金赚取利差的机会;罗素,道琼斯、明晟国际指数不断扩大A股纳入因子也带来外资的被动配置。最重要的是,外资对中美全面脱钩的预期也许并不比我们悲观!
双方对A股市场的不同认知,导致了内资不断流出而外资似乎一直在抄底的微妙局面。到底谁对?只有等时间给出答案。
刀哥倾向于外资的判断,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也许我们跳出A股的小天地,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市场,会得出与当前的悲观论调不一样的结论。
一切风雨都会过去,中国不会垮,只会越来越好。股市自然不例外。
我是混迹股市十八年的刀哥,欢迎关注。带你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看财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跨境电商 资金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跨境电商 资金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